书院社区/ 华北第一所全员书院制大学

书院焦点/ College community

您的位置: 首页 > 书院焦点 > 正文

第42期书院导师日:共赴劳动之约,凝聚书院导师之力

发布日期:2025-05-14 浏览量:

初夏的山林弥漫着草木的清香,暂别繁忙的工作现场,来一场趣味横生的户外团建,亲近土地,畅享自然,淬炼团队。5月13日,书院部组织开展了以“劳动践行·畅享自然”为主题的第42期书院“导师日”活动,书院导师团队一行走出校园,来到校属地太谷区阳邑乡水磨坡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户外素拓团建活动,让书院导师团队在亲近自然的同时,学习野外生存技能,体验团队合作的乐趣。

识别野菜:探秘自然馈赠

活动伊始,无边书院续凯璇老师和秦鸿业老师化身为“自然导师”,为书院导师们带来了一场生动的野菜知识科普。续凯璇老师手持野菜图例,细致讲解。她拿起蕨菜说:“这蕨菜嫩茎可是美味,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野外缺粮时能充饥。”边说边展示蕨菜独特的卷曲形态,翠绿灵动,瞬间吸引老师们的目光,大家纷纷围拢,好奇打量。接着,她又介绍了马齿苋,其肥厚叶片在阳光下泛着光泽,有清热解毒功效,可凉拌、炒食。成熟的蒲公英,毛茸茸的种子球一吹即散,嫩叶可食用且能消炎抗菌。“怎么判断野菜有没有毒?”杏花书院于叶璠老师提出关键问题。秦鸿业老师耐心解答:“不认识的野菜别轻易尝试,可通过观察生长环境、气味等初步判断,颜色鲜艳、有刺激性气味的很可能有毒。”在两人的讲解下,书院的老师们对这些大自然的馈赠有了更直观、更深入地认识,仿佛与自然又亲近了几分。

生存技巧:解锁野外智慧

除了野菜毒性判断方法,无边书院导师团队还慷慨分享了诸多实用的野外生存技巧,让书院老师们收获颇丰。在辨别方向上,秦鸿业老师介绍说:“在北半球,太阳是天然的指南针。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南方,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就能大致判断方向。”此外,树木的生长状况也能提供线索,一般来说,树木南侧的枝叶更为茂密,因为南侧阳光充足。寻找水源时,续凯璇老师提醒大家留意动物的踪迹。动物需要饮水,所以沿着它们的足迹,很可能找到水源。同时,潮湿的地面、低洼处也是水源可能存在的地方。老师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拿出纸笔记录下关键要点。这些技巧仿佛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野外生存世界的大门,让他们大开眼界。大家不仅学到了实用的生存技能,更激发了对大自然的观察力和探索欲,为日后可能面临的野外情况增添了一份底气。

默契考验:草帽传递团队情谊

知识科普后,老师们围坐一圈,开始了紧张刺激的互动游戏。随着激昂的音乐响起,草帽在老师手中快速传递。大家既紧张又兴奋,眼睛紧紧盯着草帽,生怕音乐停止时草帽在自己手中。音乐节奏时快时慢,草帽传递的速度也随之变化。每当音乐节奏加快,草帽就像一颗烫手的山芋,在老师们手中飞速传递;而当音乐节奏放缓,老师们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祈祷音乐不要在自己这里停止。突然,音乐戛然而止,草帽停在了一位老师手中。按照规则,这位幸运儿需要分享本书院劳动教育活动和办公室囧事。第一位“幸运儿”三达书院孙文希老师分享了带着书院学生团队一起深入太谷区番茄小镇的故事,随着游戏的继续,又有几位老师“中招”,毣谷书院综合办主任石宁老师介绍了毣谷书院的共享厨房,并邀请书院家人到书院厨房感受烟火气息。杏花书院综合办主任聂宁老师分享了杏花书院本周关于职业体验的劳动教育活动。书院部沈冰老师则是分享了自己在办公室的趣事,最后无边书院雷淼老师分享本次导师日选择“草帽”道具的原因。这个游戏不仅考验了教师们的反应能力,更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默契。

躬身实践:烟火气中的温情时刻

书院的劳动教育工作,初衷是让学生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而作为理念的践行者,书院教师团队更是时刻牢记“事必躬亲”的原则。挖野菜、搭帐篷、捡柴火、挖土灶,分工协作中,这些平日里在办公室运筹帷幄的书院精英,此刻化身为大自然的学徒。弯腰、蹲下、轻轻拨开草丛……有人小心翼翼地用铲子挖出整株野菜,生怕伤及根系;有人则专注地分辨着叶片形状,避免误采有毒植物。有人负责铺开帐篷布,有人组装支架,还有人固定地钉。火堆旁,有人串肉,有人翻烤,还有人调制酱料。炊烟袅袅中,食物的香气弥漫开来。吕东哲老师笑着说:“自己挖的野菜,涮起来格外香!”

欢声笑语中,时光已近正午,在书院导师热烈的掌声中,书院“大家长”书院部部长李鹏鹏老师分享:“在信院,不仅学生可以友好地为所欲为,老师也同样可以。教师团队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希望大家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书院建设中,营造‘家文化’氛围,共同为书院的发展贡献力量。”

伴随着咔嚓一声,本次户外素拓团建活动在欢声笑语中圆满结束。通过“劳动践行·畅享自然”的“导师日”主题活动,书院教师不仅亲身感受到了劳动的魅力,更在协作与挑战中深化了彼此的理解与信任。 相信他们会将自己对于劳动教育、对于“家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更深刻地应用到未来工作中去。

(撰稿:王雅坤 摄影:王丕达 供稿:书院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