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上午,第84期“书院说”专题活动于上河书院“207Q+赋能空间”如约开展。本期活动特邀3位赴东莞城市学院和东莞理工学院参观学习的执行院长、书院综合办主任及3位书院发展导师,依次分享他们参访交流的所见所感及在书院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与成长感悟。书院全体老师及重庆移通学院孙佳婧副部长一行6人集聚一堂,共同围绕书院工作的经验分享与交流展开深入探讨,旨在通过分享与互鉴,纵深化推动书院文化与活动的创新发展。


逐光破茧:导师破圈书写成长故事
箕城书院发展导师李倩霓以“箕城书院大管家”自居,回顾了自己入职以来的忙碌与收获。从集中监测期间的紧张筹备,到日常活动的策划组织,再到面对困难时的自我怀疑与突破,她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历程。李老师提到,在与学生团队的互动中,她逐渐从一个“设计小白”成长为能够熟练完成宣传设计的专业人员,也深刻体会到“慢工出细活”的道理,每一次的坚持与努力都让她离“最平面的综合人”更近一步。



三达书院发展导师胡红霞则以“家里的那些心动瞬间”为主题,分享了书院的“家文化”建设。她通过讲述与学生之间的暖心故事,生动展现了书院师生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她强调,书院的温暖不仅体现在日常的点滴关怀中,更在于师生共同为荣誉而努力奋斗的过程。她用“爱之则不苦,乐在其中”来形容自己对工作的热爱,也表达了对未来继续奋斗的决心。


太行书院发展导师付丽媛老师以“1300天的成长密码”为线索,讲述了自己从“闯入者”到“摆渡人”的转变。她分享了自己在书院工作中的诸多挑战,从最初的手足无措到后来的得心应手,从活动策划到项目孵化,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她的心血与汗水。她提到,书院的工作不仅是琐碎的事务,更是育人的土壤,每一次的创新与尝试都让学生们感受到了“书院式浪漫”。她用“教育不仅要回应现实,更要创造未来”来总结自己的工作理念,也表达了对书院未来发展的美好期许。


他山采玉:汲取借鉴赋能书院发展
太行书院综合办主任李静围绕东莞理工学院和东莞城市学院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社区育人服务及评价机制及党建工作等三方面的工作经验进行了系统性分享。李老师详细阐释了“党建引领+学科融合+品牌塑造”的融合模式以及基于双工联动的“六化驱动”精品项目,并认为其切实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亲和力和有效性。通过搭建学生社区育人平台,让育人举措更贴近学生生活,进而精准优化书院育人板块,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毣谷书院综合办主任石宁聚焦于书院课程体系建设,以“专注育人目标、丰富书院内涵”为主题,分享了东苑理工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对比了东莞理工学院的知行课程体系,介绍了知行课程的学分和要求、特色分类、评价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同时,石老师还回顾了我校书院在课程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并提出书院课程未来应通过打造“社区化、实践性、协同式”的课程生态,重点聚焦构建三维一体的课程体系、建立双轨制的学分认证系统、打造导师立方教学共同体和完善双循环的质量评估机制等方面,以提升书院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青藤书院执行院长杨美斌结合“第六届BIGGER艺术书展”的参访内容,深入探讨了艺术与知识的无边界性。他指出:书不只是知识的载体,更能是艺术表达的媒介,甚至是打破常规的创意尝试。在书院工作中,他认为激发学生创作欲,远比执着于标准答案,更易让学生捕捉创作养分、获取灵感。以信息阅读产业大咖计划为例,他进一步阐述,未来应当将科技感融入纸质书,持续突破传统阅读的边界,借助书这一载体,把生活中的细碎情感转化为可触摸的作品,借此进一步推动书院活动的创新发展。



校际互访:交流互鉴拓宽育人视野
重庆移通学院书院部副部长孙佳婧老师从书院软装、师生关系及特色文化等多维方面进行了分享交流。她着重介绍了重庆移通学院与我校两所学校特色活动分享方式的不同,并表示传导式的陪伴方式更具有显著优势。她强调,书院教育的核心在于陪伴与成长,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共同构建一个温暖、包容、富有创造力的教育环境。同时,她表示在之后的工作中将会借鉴这一方式,进一步推动书院建设,也期待未来两校书院能够继续保持密切交流,共同探索书院教育的新模式和新路径。


本期“书院说”专题活动为书院老师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学习的平台,促进了各书院间的经验分享与互鉴。未来,书院也将在深化社区育人服务、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探索书院育人新模式等方面持续深耕,以“引进来+走出去”的双轨形式为学生的持续成长提供更温馨的成长空间和更多元的资源支持。
【撰稿:雒慧芳 杨雯秀 马进娟 供稿/摄影:书院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