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社区/ 华北第一所全员书院制大学

书院焦点/ College community

您的位置: 首页 > 书院焦点 > 正文

书院围炉夜话第57期:在《华氏451》的灰烬中,点燃信息时代的思想烽火

发布日期:2025-03-20 浏览量:

华氏灰烬之下,点燃思想烽火。3月18日19:00-21:00,由太古科幻学院联合箕城书院举办的第57期书院围炉夜话活动在上河书院206竹林·围炉夜话热烈开场。此次活动主题为“《华氏451》与信息洪流下的焚书时代”,以雷·布拉德伯里的科幻小说《华氏451》为核心,共同探讨如何在信息洪流的今天找到思想的锚点。

本次活动特邀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文系主任、中国“后新生代”科幻作家代表人物夏笳老师主讲,由太古科幻学院院长张冉主持,云端剧本杀学院院长马延哲,创意写作学院申宏伟担任本场活动的重要嘉宾。

科幻启蒙,点燃探索热情

张冉以“你是否阅读过科幻小说?”叩响想象之门,从《三体》的宇宙社会学,到《海底两万里》的蒸汽朋克幻想,再到《华氏451》的反乌托邦……当讨论聚焦“科幻启蒙”时,特邀嘉宾夏笳老师接过话匣,袒露了自己的科幻情缘,从科普读物起步,到中学时期热衷《科幻世界》杂志,在此过程中,经历了邮购、书报亭购书的变迁。她畅谈了投稿经历,包括中学时向《科幻世界》投稿的尝试及后来的网络发表,最终被杂志编辑发掘并正式发表作品的历程。夏老师坦言,非常羡慕晋中信息学院能为全校学生大面积推广科幻相关教学、开设课程,让同学们走进科幻世界。

剖析名著,洞察时代隐忧

活动进入主题讨论,申宏伟为在场的同学简要介绍了《华氏451》核心思想。小说标题“华氏451度”指的是纸张的燃点,小说讲述了一个未来社会,在这个社会中,阅读书籍被视为非法,消防员的工作不再是灭火,而是专门焚烧。主人公原是消防员,目睹老太太为保护书籍与书同焚后觉醒,踏上逃离之路。这本书虽为科幻设定,却反映现实中信息发达时代人们的精神困境。申老师认为小说结尾带有一些象征含义:在一个时代里,所有书都是如此。当没有时,是否仍然有一部分人愿意跟随过去所谓经典的脚步?我们需要回归内心的东西。

随后,夏笳老师就“如何看待《华氏451》中所描绘的未来?它在七十年前的预测有多少已经实现?”这一话题,从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首先是媒介依赖的早期洞察:《华氏451》写作时电视刚普及,布拉德伯里已捕捉到“互动节目”的雏形(如剧中观众与肥皂剧角色的伪亲密关系)。这种对拟态亲密关系的批判,精准预言了当今直播经济中“家人们”话术和虚拟偶像的盛行;其次是随身听与“海螺耳机”的互文,索尼Walkman发明者将设备献给布拉德伯里时称“华氏451已来临”,揭示小说对私人化媒介吞噬个体心智的预见。最后是当代社会的“焚书”隐喻,夏笳老师指出书中消防队长的名言“书必须被烧毁,因为它们让人不快乐”,对应着当下算法推荐的“信息投喂”机制——通过精准推送肤浅内容,系统性地消解深度思考能力。琳达对耳机的依赖与当代青年的“直播陪伴”现象形成镜像,当睡前独处变成需要外部声音填充,正是布拉德伯里笔下“无法忍受自我对话”精神困境的现实写照。

聚焦读写,探寻价值真谛

话题转向“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阅读与写作对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马延哲谈到,作品中的主人公消防员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浪漫主义倾向的人,他受到了周围人的启发,萌生了逃离目前生活的念头。生活中缺少什么?主人公逐渐意识到书籍只是其中一环,而帮助我们与他人建立真正的联系,这一点才更为重要。回归话题本身,马延哲老师提到,阅读和写作意味着什么?在网络时代与短视频和刷短视频是有区别,阅读和写作是建立真正的交流,我阅读了足够多的书籍才会有话题与他人分享。

互动交流,启迪创作灵感

互动环节中,同学们积极提问。有同学询问夏笳老师笔名由来,夏笳老师解释,自己出生于夏天,喜爱“夏”姓,“笳”取自《胡笳十八拍》,组合起来读音悦耳。针对科幻与奇幻创作的区分,夏笳老师表示不应局限于门类,而要关注作品观点与表达方式的创新。活动最后,师生就电子书与纸质书、网络小说价值展开讨论。老师们一致认为,所有阅读都有积极意义,网络小说带来阅读快感,名著等经典作品则需读者深入品味。在信息时代,读者应具备鉴别能力,合理选择阅读内容。

信息洪流肆虐的当下,阅读与写作成为守护人类独特视角与情感多元性的坚固防线,有效抵御了人工智能机械逻辑对我们内在世界的潜在侵蚀。通过对《华氏451》的深入剖析及对信息时代诸多问题的思辨,同学们对科幻文学的精髓、阅读写作的深远意义以及当下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有了更为透彻的理解。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将怀揣这些宝贵的思考成果,更加从容不迫地面对信息时代的重重挑战,在浩瀚无垠的知识海洋中精准把握前行的航向。

撰稿:马欣茹 李金帅

摄影:汤建钥 张瑞婕 郭可云

供稿:箕城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