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社区/ 华北第一所全员书院制大学

书院焦点/ College community

您的位置: 首页 > 书院焦点 > 正文

你所不知道的劳育|我们的冬小麦发芽啦!——潇河书院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秋播纪实

发布日期:2024-11-09 浏览量:

夏色藏云天,秋声动木叶;撒下一颗种子,许下一个心愿;收获一方天地。

一刻惊喜,是边边蓄谋已久的准备

“哇!真的发芽啦!同学们快来看!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我校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潇河书院的校外指导老师激动地与劳动教育实践服务队的学子们分享这份喜悦。白露后播下的冬小麦,在冬天来临前,悄悄露出了嫩绿的脑袋,而这恰到好处的惊喜,是无边书院蓄谋已久的安排。自9月以来,书院部、无边书院联动营地教育中心整合我校内外资源,充分依托我校特色项目式书院---潇河书院丰富的绿地空间,在潇河书院正式挂牌成立劳动教育校外实践基地,全面拓宽学校劳动教育实践渠道,开创性地将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并入淬炼营课程体系。这一举措,标志着我校劳动教育迈出了创新性的一步,也是探索劳动教育与生产实践深度融合的创新之举。

27亩、18000平方米,师生团队试一试

27亩、18000平方米,到处都是“半个人高”的杂草,这样的荒地能种出庄稼?如果把淬炼营课程体系融入劳动教育实践课呢?那就试一试吧!

于是,参加潇河书院淬炼营的同学们在日常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传统农耕工具的操作技巧、农作物栽培与养护的实用知识等劳动实践活动化课程内容。同学们在资深校外指导老师的耐心引领下,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感受到了劳动的不易,深刻领悟农耕文化所蕴含的深厚底蕴,让每一次的体验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彰显出劳动的独特魅力。

“一丝一缕当思之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师生团队齐心协力、分工明确,开始了秋播的第一步——清整田地。同学们双手紧握锄头,用力向下一挥,再向上一提,锄头深深插入土壤中,然后轻轻一撬,板结的土块就被翻了出来。起初,同学们显得有些生疏,但很快便掌握了技巧,动作变得越发熟练。而戴着手套,手握镰刀的“除草组”的同学,则“大刀阔斧”向前,一割一锄务求“斩草除根”。他们的动作轻柔而精准,每一刀都切在杂草的根部,确保杂草能够完全从土壤中拔出。在他们的努力下,原本杂草丛生的荒地逐渐变得整洁有序。正是“试一试”的无畏探索,师生团队历时近1个月,将27亩,近18000平方米土地的杂草一一清除,原本“荒芜”的土地被翻整得松软,适合播种。

秋播ing,唤醒青年学子刻在DNA里的农耕基因

“大家注意,挖畦的深度要适中,种子要均匀撒播,沟之间的距离也要保持一致。”校外指导老师耐心地“传道”,同学们则全神贯注地聆听,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他们挥动锄头,清理杂草,开垦荒地,整理田垄。随着一声响亮的“开工”,同学们迅速分组,开始享受紧张而有序的播种时刻。同学们小心翼翼地捧着冬小麦的种子,按照事先规划好的间距,一粒粒轻轻撒入土壤中。劳动现场繁忙而有序,同学们挥汗如雨,但他们的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他们互相协作,青春的笑颜绽放在乡村的田野。每一粒种子落入土壤,也是一颗颗热爱劳动、亲近自然的种子播撒到了青年学子的心田。参与潇河书院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首次秋播实践的李佳颖同学兴奋地说:“之前我以为的劳动实践只是在校园里打扫卫生、种个绿萝,没想到学校真的给了我们一片地,种地是刻在中国人DNA里的技能,我的大学又给了我一次不一样的惊喜。”

抬头种地,低头生活。这应该是对浸润在农耕文化中劳动者最完美的“诠释”。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基因也是让同学们走出校园走向田间地头。而这也是将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并入淬炼营课程体系的强大动力。

劳育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在潇河书院,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不仅只有农耕。潇河书院室外场地根据劳动实践特色,结合场地布局,分为露营区、野炊区和农田区三块区域,可同时容纳百余人开展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在这片充满无限可能的土地上,学生们可以在露营区搭建帐篷,体验户外生活的艰辛与美好;在野炊区,他们亲手烹饪美食,感受食材在炉火下变化的奇妙过程。每一次的实践都是对劳动精神的深刻领悟,每一次的体验都是对自我能力的全新挑战。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逐渐形成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而劳育,也一直在路上。

用心耕种,体悟人与土地的关系;守土有方,收获劳作与丰收的喜悦;乐于分享,将动人故播撒四方。

这不仅是对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的期望,更是对青年学子的殷切期盼。未来,无边书院将继续完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建设,切实为本校学生提供全员、全域、全面的劳动教育的优质资源;并结合本校实际和书院建设特色,积极开发针对性强、育人效果突出的大学生劳动实践活动课程,推动特色劳动教育广泛深入开展。

(撰稿:无边书院 供稿:无边书院 摄影:程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