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社区/ 华北第一所全员书院制大学

书院焦点/ College community

您的位置: 首页 > 书院焦点 > 正文

与书院名誉院长“游观”中国传统木构建筑 感受创造力之美

发布日期:2020-03-13 浏览量:

古老的木构建筑,是最具有本土特质的东方遗存。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斯曾说:“对现代性的追寻让我们回到传统。”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木构建筑,领略东方千年建筑之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审美眼光,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凝聚力。311日,三达书院名誉院长白郎录播讲座视频,通过微信公众号举办“创造力,游观东方千年木构建筑”讲座,在本次讲座中白老师选出十五处历史极为悠久的代表性木构建筑,围绕创造和审美,以深度体验的视角,运用民间奇闻轶事以及实际拍摄的图片情景讲授和同学们共赴一场千年之约。

与书院名誉院长“游观”中国传统木构建筑 感受创造力之美

古老的东方木构建筑是山西非常值得自豪的一项人文资源,在中国保留至今明代以前的传统木构建筑中,山西占了百分之七十的数量。在视频里,白老师首先介绍了各大建筑的位置、修筑年代历史时长、门梁架构、房檐制造以及各个角度的寺庙建筑,让同学们看到传统建筑丰富多彩的形式,领略其中的传统技艺之美,感叹古人的智慧及其创造力。

与书院名誉院长“游观”中国传统木构建筑 感受创造力之美
世界上现存最高的古代木塔——应县辽代释迦塔

与书院名誉院长“游观”中国传统木构建筑 感受创造力之美
杭州钱王陵园

与书院名誉院长“游观”中国传统木构建筑 感受创造力之美
太原晋祠圣母殿

与书院名誉院长“游观”中国传统木构建筑 感受创造力之美
日本唐招提寺

与书院名誉院长“游观”中国传统木构建筑 感受创造力之美
五台山佛光寺

习近平总书记说:“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南禅寺,其地处五台山外台,南禅寺大殿,面阔3间,进深4架椽3间,单檐歇山顶。虽然大殿不大,却因为是中国仅存的4座唐代木构之一,殿内17尊唐代彩塑而在中国建筑史、雕塑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屋顶出檐平缓、舒展,疏朗大气。兽面瓦当、非具象的鸱尾以及无脊兽等特征显示了鲜明的唐构样式。古人一直都拥有超人的智慧和无尽的创造力,与南禅寺合称为“五台双壁”是另一座佛光寺东大殿,同属唐代木质建筑,佛光寺的唐代木构、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极高梁思成先生称之为“中国建筑第一瑰宝”。从芮城五龙庙,平遥镇国寺到应县木塔再到西藏普兰科迦寺;从中国到日本京都,奈良……传统木构建筑久经风霜而不衰,历经千年而屹立不倒,它是古代建筑选择的结构体系,无数的工匠在这些木结构的建筑上发挥和表现了他们的聪明与才智,曾经创造出辉煌的建筑奇迹,从而使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的画卷中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与书院名誉院长“游观”中国传统木构建筑 感受创造力之美

讲座最后,白老师以哈耶克的话作为结语,勉励同学们以大地为课堂,多去体验东方传统文化的真实气息、真实光韵、真实脉动。眼手合一,创造出更多具有东方或中国特色的优秀作品。此次讲座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木建筑的美,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也启示同学们多行走多体验,在真实与气息中求知,在实践中创造。

郝旭锋说道,白郎先生的讲座,让我们了解了木建筑的源头和发展,眼前焕然一新。一座城市的文化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城市建筑的特色,典雅古朴的建筑群能以无声的语言提升城市的品味。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是历史的文化积淀,既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也展示着民族的文化底蕴。通过白老师的讲座,我领略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魅力所在,课堂上白郎老师拓宽了我们的知识面,向我们展示了其建筑的独特风格,看着视频,宛如身临其境,激发了我们对古代建筑探索的欲望。感叹中国古建筑文明,很多建筑历经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经历数次地震、自然灾害、狂风暴雨的侵袭仍屹立不倒,感叹中国工匠们的工匠精神、高超的技艺,以及对建筑质量、采光、舒适、礼仪等多方面的综合水准。这些古建筑都是中国文化的传承,更是人类历史文明的重要篇章。                              

张凤霞说道,今天白郎院长结合三达书院的核心领导力“创造力”讲述了土木结构建筑。通过院长的讲解让我了解到了一些知识,比如这种建筑是以泥土和木材为建筑主要材料的建筑。其优点是用料较易采集,施工难度小。但缺点是承载能力低,且容易失火,耐久性差。中国古代建筑大多为土木结构建筑,故相对中亚和西欧的砖石结构建筑保存下来的很少。虽然很少,但是在山西就有三处唐代古木建筑,其中有讲到我去过的太原晋祠圣母殿,当时是去玩,年纪也比较小,听院长讲解加深了我对晋祠圣母殿的印象,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座塔,没有用一颗钉子,纯木打造的塔,保留至今。这次活动我觉得很有意义,虽然很多地方没去过,但院长在讲述过程中有现场图片展示,不仅了解到建筑本身,还了解到在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

(作者:王如心 编辑:zhuoyue)